前半生保卫朝廷,后半生却靠外交获利,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人?

前半生保卫朝廷,后半生却靠外交获利,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人?

进入官场后,李鸿章遇到了他一生的重要导师——曾国藩。曾国藩当年与李鸿章的父亲同时考中进士,而李鸿章的父亲一直对曾国藩的才华敬佩有加,于是拜曾国藩为师。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导下,深受其影响,并最终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崭露头角。

为了镇压太平天国,清政府不得不调派大臣在各地组织训练军队。然而,李鸿章当时并没有军事经验,无法应对战争的挑战,甚至连吃了几场败仗。无奈之下,他只得向自己的哥哥求助,但哥哥的情况也并不理想。于是,两人商定去江西寻求曾国藩的帮助,开始了边学习边实践的艰难道路。

在曾国藩的悉心教导下,李鸿章逐渐掌握了如何处理军事与政务,不再是以前那个犹豫不决、胆怯的青年,变得果断、沉稳,开始在朝中崭露头角。后来,曾国藩每逢有需要考量的政事,都会请李鸿章出席协助。

待时而动,机会终于到来。当太平军攻占江南大营后,清政府决定培养自己的军队,曾国藩推荐李鸿章负责招募和组建一支新的军队——这便是后来名扬四海的淮军。

李鸿章带领淮军打败了太平军,也凭借这次胜利在政治舞台上彻底崭露头角,逐步走向清朝的权力中心。接着,他与曾国藩联手,剿灭了捻军,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。随着身份与声望的不断提升,李鸿章的朝廷职务也水涨船高,他很快便与慈禧等权贵打上了交道,最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,开始掌握实权。

然而,李鸿章在清朝的权力中心发现,大清已经外忧内患,亟需改革,否则国运难以为继。尤其在鸦片战争后,他深刻意识到,洋人和起义军的根本区别在于:起义军的目标是推翻朝廷,可以通过打压或施以善待来应对;而洋人则盯上了中国的土地和资源,对谁在朝中掌权毫不在意,他们的目的是从中国身上搜刮财富。接触过外国后,他也看到了洋人先进的武器和技术,尤其是洋枪洋炮的威力。

因此,李鸿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,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,试图通过“自强”和“富国”来挽救大清。与他并肩努力的,还有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。洋务运动的重点在于引进工业与军事技术,发展新式海军,创办邮局、纺织厂等。

不过,这条路并不平坦,列强的侵略仍未停止,李鸿章当时着力发展海军,投入了大量资金,建立起了北洋海军。起初,这支海军的战斗力相当强大,但随着时间推移,李鸿章开始在其中大肆捞取私利。他不仅从每一杆枪、每一艘舰艇中“抽成”,甚至还卖官卖职,把军队建设当成了自己的敛财工具。

到了后期,由于慈禧需要大量资金为自己举办生日宴,海军的经费被削减,这支原本强大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。1894年,甲午战争爆发,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中国必胜的战争,然而,内部的官员却暗自担忧,因为海军早已没有了充足的经费。为了“保住自己的利益”,李鸿章只能从战舰的维修费用和炮弹采购上节省开支,导致战舰处于破旧不堪的状态,使用的燃料质量极差,炮弹也不合格。这一切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
最为人诟病的,莫过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条约。面对日本的土地和赔款要求,李鸿章决定与沙俄协商,力图减少日本的侵占。沙俄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,要求在中国的黑龙江、吉林等地修建铁路,并且可以运送任何物资,包括军需品。这明显是为沙俄日后在中国的扩张铺路,但李鸿章却心动了,因为沙俄并没有要求割让领土,也没有索要赔款,只是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抵御日本。

李鸿章与沙俄达成协议后,两国签订了所谓的“友好条约”,而这协议最终也未能履行。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李鸿章才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列强的瓜分中国铺路。那时的他,已心如死灰,最后在愤怒与失望中吐血而亡,享年七十九岁。

尽管李鸿章在外交上曾为国家争取过些许利益,但他过于低估了列强的野心,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的命运走向深渊。他的死,也标志着清朝灭亡的最后一幕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尊享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