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福州10月12日电(记者陈弘毅)“南音不仅是有上千年历史的‘雅乐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更可以是年轻的、充满活力的演出形式。”一台唯美的南音新作《凤求凰》11日晚在福建泉州梨园剧场首演,导演安凤英如是说。
但见剧场灯光熄灭,悠扬的古乐奏响,绣有凤凰图样的幕布拉起,在柔和的红蓝灯光转换之间,历史仿佛穿梭回西汉年间,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悠扬婉转的唱腔间重现。
《凤求凰》一共三幕,第一幕讲述西汉才子司马相如闻听卓女文君才貌双全,遂以一曲《凤求凰》暗示倾慕之情。新寡在家的文君欣遇知音,遂义无反顾、夜奔相如。第二幕中,文君典卖首饰、车骑,忍辱向亲朋借钱,甚至当垆卖酒,只为“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分离”。
最后一幕则是数年后,司马相如时来运转却另结新欢,写了一封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”的书信寄回家,文君看出信中独少“亿”字,明白自己深爱的男人已对自己无“意”。于是提笔写了一封诀别书:“朱弦断,明镜缺,与君长诀!”
与传统南音演员正襟危坐的表演样式迥异,整幕演出不光展现出演员高超的唱功,更在剧情演进中凸显出凤凰翩翩起舞的元素。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、洒满舞台的红花瓣与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跌宕起伏交织,让演出增色不少。
安凤英介绍说,南音是一种内敛而唯美的艺术表演形式,然而在坚持演员表演唱腔高水准的同时,舞台艺术在《凤求凰》中也得到了大胆尝试,用舞蹈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。
演出总策划、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珊介绍说,在很多人眼里,“南音”是雅乐,不好理解,尤其年轻人不能轻易消化。为此,《凤求凰》进行了大胆创新。除了展现古乐美感和琵琶弹唱、南音四宝和酒盏演奏等令人惊叹的演出元素外,还加入更易年轻人理解的剧情。这次创新是要让老观众耳目一新,同时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欣赏南音。
南音古称弦管,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样式之一,以大量的曲目、古老的乐器形制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,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。南音的曲词采用泉州古方言演唱,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9年,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《凤求凰》由福建“2011计划”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策划、泉州师范学院组织实施,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南音学院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联合演出。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