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不以绀緅饰,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,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。
讲师:潘竑
以下是文字稿内容
朋友们好!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学《论语》,今天我们学习《乡党篇》第六章,先来恭诵原文:
“君子不以绀緅饰,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,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。缁衣羔裘,素衣麑裘,黄衣狐裘。亵裘长,短右袂。必有寝衣,长一身有半。狐貉之厚以居。去丧,无所不佩。非帷裳,必杀之。羔裘玄冠,不以吊。吉月,必朝服而朝。”
本章将分四个段落来读诵,我们也分四天来共学,先来看第一段:“君子不以绀緅饰,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,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。”
钱穆先生说:此处君子是指孔子,但又不限于孔子,因为前五章都是在讲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,动容周旋,进退有度,只有像孔子这样学养深厚的人才能做得到。而本章是在讲孔子的穿衣之道,上来就改言君子,意在人人可以效法孔子,在穿衣吃饭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去体会、感悟圣贤之道、仁礼之道的灵活运用。
先来看文意:“君子不以绀緅饰”,“绀”是一种深青透红的颜色,是斋戒时所穿的衣服颜色,“緅”是黑中透红,丧服的颜色。君子不用这两种庄重的色彩,给衣服镶边做饰物。“红紫不以为亵服”,“亵服”就是平时在家穿的衣服,红紫色不是正色,平时所穿的便服也不宜用这种颜色。“当暑,袗絺绤”。“袗”是单衣,“絺”是细葛布,“绤”是粗葛布。夏天很热,可以穿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做的单衣,这样会比较凉爽。那这件单衣怎么穿呢?“必表而出之”。一定要套在里衣,也就是内衣上穿。朱子的《四书集注》上说,这是“欲其不见体也”。只穿一件单衣太过于轻薄、透明,对别人来说也是很失礼的,所以要套在内衣上边穿。
我们看,对于穿衣这件看似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,夫子都是非常谨小慎微的,把握的也是非常的精细,布料要用什么颜色,衣服该怎么穿都很有讲究。我们可能会问了:夫子不是说,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于与也!”怎么又会对穿衣这件事如此讲究呢?这还得从我们中华衣冠文化的源头说起。《周易·系辞》上说: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”黄帝之前,人们穿的是兽皮及麻葛、短衣,从黄帝开始才有了正式的衣裳,上衣下裳。“上为衣,取象于乾,居上覆物;下为裳,取象于坤,在下含物,乾坤有道,君仁臣义,体察万民,故能垂衣裳而天下治。”这表明穿衣着装这件事,在中华文明史上,自古就不是件小事,从一开始就是和礼乐制度、道德伦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。
据《礼记·仪礼》所记:中国的衣冠制度始于黄帝,备于尧舜,定型于周朝。周礼所规定的衣冠制度,具有昭名分、辨等威、别贵贱的作用。孔子曾记三代圣王的伦理之道,尤重周礼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中曾经评价管仲说,“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”。汉服是右衽,北方少数民族是左衽,正好相反。夫子说,“要是没有管仲,我们这些中国人都会披散头发,左开衣襟,成为野蛮人了。”所以在夫子眼里,衣冠服饰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。这样的话,我们就不难理解夫子为什么会对布料要用什么颜色,衣服该怎么穿,这些细节如此认真,如此讲究了。
“绀緅”,作为斋服、丧服的颜色,是非常庄重的色彩,注重礼仪的君子,是不会把庄重的东西,用一种不庄重的方式去使用它。而对于紫色,《论语·阳货篇》当中,夫子就说过,“恶紫之夺朱也”。这也是在强调用颜色不可大意、不可越礼。那至于夏天穿衣,不能只图个人凉爽,还要关照他人的感觉,在麻布单衣里还要再加一件内衣,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。这样的细节,传递出夫子对礼的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把握。不但注重穿衣的实用性,更注重穿衣所起的风化之效。以上所说的都是细节,却以小见大,反映出夫子对礼的高度重视。因为礼乃天地之序。礼体现在待人接物、衣食住行、起居坐卧这些所有的生活的细节当中。合于礼,就合于天地运行的规律。在礼的细节上不轻忽,不放松,不马虎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会自然和谐。
如今,我们已处于物质丰富思想自由的新时代,人们大多呢都是很注重外表的。还有些人特别喜欢追逐时尚。然而在突显个性,追求时尚的同时,我们是否注意到,穿衣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呢?也就是像夫子这样,透过穿衣着装,体现出对礼的重视,关顾到对他人的尊重,甚至是社会风气的建立呢?记得有一年,我去一个南方的城市出差。一上街,就被那里的女孩子的穿着吓到了,那种穿得极为暴露,穿了等于没穿的时尚穿法,让我极为震惊。同去的男同事回来也说,他一上街就很紧张,眼光都不知道往哪儿搁。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,你们这些人真是老古董,现在都什么时代了。的确,和夫子所处的年代相比,如今我们已不再强调位阶、等级、尊卑、贵贱,也不再规定人们的服装样式。但是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,时代变了,有什么是不变的呢?夫子所注重的具有丰富礼仪内涵的穿衣之道,是否就过时了呢?
我们知道,礼的内核是仁,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照,是时时处处地代人着想,体贴他人。因此,时代虽然改变了,这颗仁心却不会改变。想想看,其实我们人人都有被他人尊重的自然愿望,尤其是站在父母的角度,人人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,可以受到良好社会风气的熏陶和保护。就算思想再自由,个性再解放,我们也还是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有道德,有秩序,讲文明,懂礼貌的社会当中,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,从小就受到各种精神染污的侵害和腐蚀。而这些精神染污呢?也往往是从穿衣打扮,服饰发型这些上面在一点一滴地显露出来的。
看来衣服该怎么穿,这看似纯属个人喜好、个人意愿的事,却关乎社会文明时代风尚的确立。穿衣有道,绝非小事,不得轻忽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